钱伟长逝世 三钱时代成历史回忆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的一生可谓成果丰硕,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学术财富与精神财富。然而,他的一生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巨大的人生转折面前,钱老的人生没有“如果”。

  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7月30日上午,在上海出差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得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同志逝世的消息,专门前往钱老家中,代表科技部对钱老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万钢部长表示,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钱老的精神,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切实贡献。

  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二年级的刘同学告诉记者,30日中午,在网上看到了钱校长逝世的消息感到悲痛万分。“事情来的太突然了。我个人觉得很遗憾,由于钱校长近年来身体情况欠佳,我来学校几年也没能见到他一面,很遗憾。”他同时表示,钱老的去世对社会和学校都是重大损失。

  另一位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姜同学,从同学的口中得知钱校长去世的消息后,失声痛哭。“我觉得很吃惊,太令人难以相信了!”

  7月30日14时许,上海大学在校内论坛上发布“上海大学沉痛公告”,通知将从7月31日起,分别在宝山校区和延长校区设立哀悼场所。

  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原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兼教育家吴树青,吴教授表示,钱伟长校长的去世,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在谈到钱伟长所作出的贡献时,吴树青教授说:“因为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所以在学术领域与钱校长的接触不是很多。但在为人方面,我认为他用谦逊的态度为后辈树立了非常良好的一个楷模。”

  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这一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网友“李红A”写下了一首题为《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叔叔——国学大师钱穆。“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亲自取的。在16岁那年,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后,他就一直跟着叔叔生活。也许是受叔叔的影响,钱伟长的文学和历史都很好,在18岁那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进入历史系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也促使钱伟长决定“弃笔从戎”,转投物理系门下,一心想学习怎么造飞机大炮。由于钱伟长的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一开始他被物理系主任拒绝,几经周折,他得偿所愿,并且学习异常努力,没过多久就成为了物理系的尖子生。其实,学生时代的钱伟长爱国热情非常高,他还曾经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年1月,钱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后赴加拿大大学学习,他在导师辛格的指导下,用50天的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并受到爱因斯坦的称赞,奠定其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而后,钱伟长果真成了冯·卡门的门下弟子。1942年,他又赴美国,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受到冯·卡门学术思想的影响,成为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大师。在研究所和冯·卡门家里的学术讨论会,是富有民主精神和创造性的聚会。这种风格影响了钱伟长的一生,这就是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和创新。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只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仍不得温饱,他不得不向单身同事、老同学借贷度日。

  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亟愿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在第二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

  1957年1月31日,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意见。这篇文章自然成了他向党进攻的罪证。1958年1月15日,他在清华大学被正式宣布为“分子”,撤销一切职务,接受批判。由此,钱伟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生涯。因为的关系,钱伟长与夫人隔离,他的子女都没有能上大学,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1979年,钱伟长终于摘下了的帽子,开始担任一些职务。1983年,71岁高龄的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科学家钱伟长正式转身为教育家钱伟长。

  然而,当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时,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流学校”。

  针对这种情况,钱伟长提出“拆掉四堵墙”的口号,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定名为上海大学。

  年逾八旬的钱伟长担任合并后的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曾经出版过50万字的《论教育》,强调务实,更强调“教育兴国”。

  平反之后的钱伟长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去,作为“万能科学家”的他,这一时期最为人称道的科学成就竟然是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当然,这也有赖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

  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青黄不接,功勋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相继离去,而人们还没看到新生的科学家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前进。正是,奇葩还未诞生,巨星相继陨落。这样的现状,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沉痛。

  网上曾经流行这么一个段子打趣学子的生存状态:用考试消耗他们的精力,用分数限制他们的追求,用升学压迫他们的心智,用各种被阉割的知识迷惑他们的认知,用前途莫测的就业转移他们的求索,最后再在他们头顶压上一套房子,然后,这个世界一下就安静了。

  虽然段子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纵然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是中国科学界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能让他们有多少的精力留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就算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到大学里做一名教授做科研了,但大学行政化和学术腐败,又有多少科研工作者能向钱教授那样倾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上去?

  钱伟长曾说:“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我睡眠时间不长,但睡眠效率很高。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休息。”钱老的逝世,虽然没有留下如“钱学森之问”的感慨,但其实从他这样描述的晚年生活中就可以看出,学问是终生的,学者也不应有太多学问之外的“胡思乱想”,专注于学问、奉献于学问才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可惜,放眼于当今的科学界已经后继无人,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1991年,第三届“华杯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钱伟长在竞赛开始前赶到长春考场看望小选手。

  在友谊会馆举行的汇报会上,钱老认真听取了时任党委书记张文显关于学校基本情况、新吉林大学建设与发展和“十一五”发展构想等几方面的汇报。

  张文显代表吉林大学对钱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钱老来到吉林大学视察指导工作,这是对全体师生的莫大鼓舞和激励,我们将不辜负钱老的期望,全校师生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有人问钱老:“在科学家、政协副主席、大学校长、教授等诸多称呼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地球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

  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此计并不是出自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钱伟长逝世 三钱时代成历史回忆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