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章教授的养生之道

  头发略显稀疏,双目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声音很响亮。吴欢章教授今年已83岁高龄,居住在复旦小区安度着晚年。谈到健康,这位退休的上海大学文学院老教授说:健康是人生的基石,是工作与事业的重要支撑。在养生上我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顺应规律。据悉,吴老身体总体不错,没有大病。他很重视养生,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是心态平和乐观。吴教授认为:心健才能身健。保特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吴老出身于贫寒的工人家庭,数十年来的经历与成长,使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有较深刻的认同,他坚信“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的真理。他衷心拥护党的各项政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与社会相处得比较和谐。他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高校优秀导师等称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吴教授与世无争,以和为贵,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遇到不愉快之事,也能想得开,放得下。他有许多老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勉励,相互促进,有乐大家同享,有难大家共担。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吴老的健康。

  在个人生活上,吴教授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奢望与物质追求。他潜心于读书与写作,出版了6本理论著作,10本诗集,4本散文集,主编了30多本著作,在报刊上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曾两度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还获得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等。“这种专业上的追求,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吴老的爱人在一旁补充说。

  二是生活比较充实,促进了健康。“心底空虚,百无聊赖,这样健康很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一些。”吴教授有许多诗友、文友,常聚在一起讨论、切磋、交流;自己也常写评论文章,为他人书籍作序等。吴老还曾兼任《秘书》杂志主编15年,担任上海大学文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中国诗词研究会顾问等职。他还把旅游、散步视作一种文化,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他的许多诗和散文,题材都来自旅游途中的感受。它在日常散步中做有心人,如他看到玉兰花开得很旺盛,便赋小诗一首:没有看不见的根,就没有看得见的美景。它揭示了根与美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看到盲道,他有感而发:盲者看得很清楚,脚下有整个社会的支撑。这反映了社会对残障人士人道主义的关怀与爱。他不太赞成老年人“发挥余热”的说法,觉得这样消极了一点,而赞成如鲁迅说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积极主张。充实的生活,增添了吴老心理上的愉悦度。

  三是淡泊宁静,劳逸适度,有利于颐养天年。在工作之余,吴老喜欢喝喝茶,与朋友聚聚,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吴老特爱看书,哲学、文学、历史、侦探、武侠小说什么书都看。他常常灯下夜读,其乐融融,忘时之早晚。他曾写有一首小诗记此情景:灯光是我亲密的朋友/伴我向人生的高度攀援/深夜总有一个闪亮的窗口/那是我用灯火书写的诗篇。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快乐。

  吴教授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由于是高龄,他主要以散步为主,每天在复旦小区与周边地区走走,一日数千步。在饮食上荤素搭配,讲究清淡。平时适当吃一些粗粮,如小米、山芋、麦片等。饭后吃一些水果,如苹果、梨、香蕉、西瓜等。他爱喝绿茶,“茶叶中有茶多酚和多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他遵守生物钟,每天定时睡觉,定时起床,一般能睡上六七个小时。吴老说:生活有序周而复始很重要,只有生活规律化,健康才能有保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吴欢章教授的养生之道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