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探索北方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新途径

  明渠暗窖,打造海绵式排土场;外排内蓄,建设生态型露天矿,以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为技术路线;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一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方案得到了行业专家学者的热议和肯定,对于解决我国北方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土壤贫瘠、无霜期短、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等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8月10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举办北方高寒地区露天矿生态修复研讨会,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等20家院校和单位的69名专家学者,通过现场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围绕如何做好我国北方高寒地区露天矿生态修复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记者在生态修复现场走访发现,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一大片植被遍布煤矿周边。据煤矿负责人介绍,经过一年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两家露天煤矿先后完成地形重塑和秋季植被重建工程,其中乔灌木种植70余万株,配套建设泵房10座、蓄水池8座、供水管道近3万米、排水沟1万5千余米、生态挡墙6千余米。

  南、北露天煤矿隶属于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公司,该公司与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一体化运作。南、北露天煤矿开采出的煤炭销往蒙东及东北周边,是当地供热、供电的基础燃料来源。两家露天矿地处高寒地区,全年无霜期仅有3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0.5度,极端气温达到零下37.2度,土壤较为贫瘠。此类型矿山复垦工作是困扰业内的顽疾。

  2018年6月26日,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指出了霍林河南、北露天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等问题。对此,内蒙古公司高度重视,立行立改,确立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彻底整改,打造我国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工作目标,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生态修复专项方案,并加大矿山复垦资金投入力度,由之前小于1元/吨提高到5元/吨。一年来,南、北露天矿累计投入资金达2.46亿元,采用业内新措施完成2074亩矿山复垦,为露天矿边界排土场披上绿装。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参建方采取大量土壤、物种数据,在实验室开展模拟自然环境种植实验,确定了土壤改良方案和16种适合本地区生长环境的一些耐旱、耐寒、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乡土物种。与此同时,将自然安歇角削减至30度以下,完成防排水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据了解,在完成南、北露天矿复垦工作同时,该公司依据相同理念在扎哈淖尔煤矿、白音华二、三号矿同步开展生态恢复工作。一年来新到位排土场整形完成率由原来的50.81%提高到了82%以上,应复垦绿化率由原来的不足92%提高到97%,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5%以下提高到了51.5%。目前五家露天矿生态恢复工程已累计投入施工人员71000余人次,投入装载机、播种机等各类机械设备近14000余台次,资金投入超6亿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内蒙古:探索北方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新途径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