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生于唐朝,《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朝,他们本来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
惠能的父亲原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而曹雪芹的家族原来也是做官的,他的曾祖父曹玺时任南京江宁织造;他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14岁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到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
可见惠能和曹雪芹都是官宦人家出身,后来都因家族没落而过着非常贫寒的生活。
而曹雪芹更是不曾拜过任何佛法大师为师,他靠活学活用佛经,来自修自悟,并最终顿悟成佛。
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对《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等佛经巨著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佛法智慧。
后来北宗神秀的弟子志彻,更曾前来暗杀惠能,但最终被他说的“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点化,皈依佛法正道。
在历经了繁华落尽、一切皆空后,他把《红楼梦》写成了佛经,借助其来传道,警示世人要拥有菩提心,才能活对人生之道。
六祖惠能和曹雪芹,除了在以上三方面很近似,他们更相似的地方是在对佛法的理解上。
在《红楼梦》第3回,曹雪芹引用了以下的《西江月》二词,表面是在批评宝玉,实际是在批评他自己:
曹雪芹寻愁觅恨、似傻如狂。虽然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是为人处事却非常平庸。后来潦倒,是因为不懂世务。
他很愚昧顽固,不肯读《四书》《五经》这些考取功名的书。行为太与众不同,以至于在世人看来太离经叛道。
曹雪芹在14岁之前享尽荣华富贵,却不知要为了将来而乐业,以至到了贫穷时才发现难耐凄凉。
他自批自己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并寄语那些只顾玩乐的富二代和富三代:千万别学我。
当曹雪芹常见己过时,自省让他彻悟了“道”,明白了“所有的繁华不过一场梦,到头终就是一场空”。
曹雪芹和六祖惠能都认为,当一个人经常看到自己的“过”的时候,他离得“道”也就不远了。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就跟你读《红楼梦》一样,表面上它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所以都是假的。
但是,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像宝钗、王熙凤、黛玉和宝玉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多的。
而当你把《红楼梦》中的人太当真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深陷到假象当中、着相了。
比如,现实的人和黛玉再像,但都不可能和黛玉百分百一样。因为大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经历的事情都不同,所以黛玉之后,再无黛玉。
这就跟我说曹雪芹是“清代惠能”一样,我只是指他们的很多方面很近似,而不是百分百一样。如果你强行认为他要和惠能百分百一样,才能称为“清代惠能”,那就是着相了。
曹雪芹和六祖惠能都认为:“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这取决于“第一义”不动,那什么是“第一义”呢?
六祖惠能、曹雪芹和其他人都一样,他们的人生哲学都是:“从‘无’中来,到‘有’中去,最后回归到‘无’。”
综上所述,曹雪芹和六祖惠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都是自修佛法和借经传道,佛法理念都追求“道”、“真”和“无”,所以把曹雪芹称为“清代惠能”一点都不为过。
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惠能大师和《六祖坛经》,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用《六祖坛经》解《红楼梦》:越懂曹雪芹和惠能的佛法智慧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