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快速、大规模扩张。中国特大城市具有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就业贡献不断提高、建设水平较高等特征,同时伴生着诸如二元结构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房价上涨过快、城市脆弱性凸显等问题。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高发期,新时期加强特大城市治理势在必行。加强特大城市治理需要战略视野、全局意识、综合手段和针对性举措,要坚持“科学评估、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综合配套、多元共治、多措并举”的方针。针对特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报告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转型方面,报告认为城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治理结构等结构性问题相互关联,它们是倒逼中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问题,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并认为改革城市治理结构、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培育社会组织是推动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的主要策略。特大城市房价治理方面,报告认为特大城市房价高上涨快之治理对策,首要在于稳。当前治涨最重要,治高要慎重。其次是顺,就是要顺应市场,顺其自然。好的房地产政策在本质上应该着眼于利用市场机制的修正。最后是调,原则应该是先顺后调,不能顺的领域才调,尽可能少调,而且多调顺少调逆。特大城市的治理主体方面,报告认为城市治理不仅需要政府参与,也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报告分析了公众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的作用和意义,对近年来中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进展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等对策建议。

  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当前中国特大城市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二元结构加剧、空气质量较差、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快速上涨、城市脆弱性突出五大方面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城市空间扩张和人口集聚过程中,城市空间二元结构和城市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一问题在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较快的特大城市更为突出。城市空间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棚户”主要包括“城中村”、“棚户区”两种形式,还有一部分旧城也存在着建筑密度高、环境差的问题。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密切相关。在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中,考虑到拆迁成本问题,城市政府或者开发商更愿意低价拿耕地,而不是村庄,由此很多村庄在城镇扩张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形成各种类型的“城中村”。“城中村”或“棚户区”往往结构简陋老化、功能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缺少公共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而且“棚户区”家庭基本是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户。“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和居民收入状况都与国外城市“贫民窟”类似。“棚户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和市容;同时“城中村”或“棚户区”由于租金优势往往集聚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此形成“城中村”或“棚户区”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的隔离,以二元空间为表象反映了更深层的城市社会分异。与发达国家城市比较而言,中国特大城市空气质量远比部分发达国家城市的空气质量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公布的全球91个国家1099个城市PM10情况,中国32个特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平均PM10浓度为97微克/立方米(排在第76位),中国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最差的城市行列。其中,除了海口(第814位)、拉萨(第891位)和南宁(第892位)三个城市之外,中国特大城市的PM10排名都在最后15%(在第940位之后),其中广州70微克/立方米(第962位)、上海81微克/立方米(第978位)、北京121微克/立方米(第1035位)。从WHO公布的38个国家576个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来看,均远低于中国2013年监测的74个城市的平均水平(70.16微克/立方米),除了蒙古、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水平比较接近外,有33个国家的PM2.5年均浓度不到中国74个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相比于伦敦、纽约、巴黎、卢塞恩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指数远低于健康管理和健康环境指数,城市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3年度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北京、佛山、苏州、中山、杭州、珠海、无锡和南京,其中珠三角城市占4席,长三角城市占5席,京津冀城市占1席。在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的深圳,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和健康环境均位居前3位,而健康管理仅位居第19位,在城市公共安全和管理效率等方面不甚理想;上海综合排名第2,健康环境排名第47;北京综合排名第3,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排名均位居前茅,但健康环境排名第206,健康管理排名第85。这表明我国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时存在明显的发展“短板”,指标得分很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测度和检查中国城市发展的健康水平和状况,蓝皮书综合考虑五项指标得分及分布,按指标得分将城市划分为两类——健康城市和亚健康城市。其中,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项指数均高于所有城市中位数的城市为发展状态相对健康的城市,包括深圳、中山、佛山、上海、苏州、常州、无锡、东营、南京、长沙、珠海、扬州、杭州、沈阳、镇江、大连、南通、烟台、惠州、克拉玛依、湘潭、威海和南昌等23个城市,而综合排名位居第3位的北京,由于健康环境指数排名靠后(位居全国第206位),未进入健康城市行列。在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项指标中如果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低于该项指数的中位数,则表明该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体来看,当前全国287个地级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不到十分之一,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近九成城市处于亚健康发展状态。本文研究方法请见《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p33-37 (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38-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特大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的中产阶层主要分布在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北京市符合中产阶层特质的人群约占总人口的15.9%,就业人口的30%;上海市中等收入阶层约占总人口的13.2%,就业人口的25%。根据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若以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群体作为城市中产阶层,那么其在城区、镇区和农村的分布比例为39.8%、21.2%和12.0%,中产阶层在市区的分布比例远高于镇区和农村。中产阶层历来被视为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既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民主的前提。虽然当前中国特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其是否能够作为“社会稳定器”仍不确定。特大城市物价水平总体偏高,而中产阶层一向注重生活品质,消费需求旺盛。因此对于中产阶层内部比例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稳定的经济收入与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并存。由于住房、休闲和子女教育等生活负担沉重,他们不得不成为“车奴”、“房奴”和“孩奴”,“奴化生存”现象十分普遍。伴随经济压力而来的是焦虑的心理情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制度保障的匮乏导致中产阶层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目前特大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尚无法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不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结构。(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现在,“行”的问题已成为百姓关心的焦点。作为一个流动的空间,汽车与固定的住房,形成对应的人类活动的两个空间。从生活流动空间角度看,汽车应当是越来越重要。在人类需求层次中,“行”的需求,属于中级层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3亿辆,平均10人拥有1辆汽车,这其中包括货车、客车等,因此小汽车拥有量更低。按照小康生活每个家庭拥有1量小汽车标准,汽车保有量至少还需再新增两倍,达到4亿辆。现汽车年产量为2000万辆,按照小汽车平均使用10年计,现有产量仍需翻番,这其中尚未考虑出口外销量。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和人口大城市化趋向凸显,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汽车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大,而同期城镇规模至多还会在现有基础上扩增50%,因此车与路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在路与车的矛盾上,企图从提高道路供给方面来寻求平衡点是徒劳的,必须明确从需求侧来考虑解决。为此,对大城市来说,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健全的公交体系乃大势所趋。而家庭小汽车只能是改善出行条件的“奢侈品”和“应急品”,这已被国际先例所证实。(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5.《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当前房价治涨最重要,治高要慎重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特大城市房价高涨快之治理对策,首要在于稳。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在平稳前提下的健康发展。暂不问房价高否,涨得快否,先稳下来再说。所以当前治涨最重要,治高要慎重。在市场操作层面上,房产的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实是不好区分的;投资也未尝不是一种刚性需求。房产的投资需求与投机需求更不易区分,就像金融领域一样,不能轻易讲哪一次操作就是投机的。(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57-15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6.《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指出—— 国家扶贫重点应该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发布会在京举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绝对贫困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温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得到了解决,然而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新型贫困现象,特大城市表现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福利制度转型、身份制度转型等社会基本制度转型而产生转型性贫困或结构性贫困;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增长速度长期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使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难以维持多方面的支出需求,面对支出突发性问题,更难以应对,抗风险能力较差。新型贫困现象表现出的特征是相对贫困率和主观贫困率呈现上升趋势,这种贫困问题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它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改变,其消除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种新型贫困问题也为城市贫困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因为它是难以通过传统的仅依靠收入与支出设定的贫困线来反映的,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整体城市贫困状况不容乐观,但特大城市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在各项指标上都比我国整体城市贫困状况好,说明特大城市在反贫政策的执行下,相比其他城市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尤其是这两年北京、天津和上海提高了低保标准,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现象。从就业状况来看,北京市的就业状况较好,就业员工占总人口比重高,失业率低,因此贫困风险最小,在文化程度、抚养比、参保情况等方面北京市也具有着较好的优势。相反,重庆市在各方面指标显得差一些,这与重庆市县和县级市改区,市辖区人口迅速上升,而就业、参保等更方面工作尚未跟进有关。从其他一些特大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城市还存在就业比重较低和抗贫困风险能力较低的情况。而这三类指标中,问题最大的指标仍在收入与支出方面,可见老百姓收入偏低仍是特大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p1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九成为亚健康城市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