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你的企业是哪种?

  “有多少次,当管理中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从零开始,去寻找解决方案,而实际上我们回头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前辈早已用他们的智慧解决了类似的问题“,这是在《管理的历史》一书中开篇写的一段话。

  一部读不尽的《红楼梦》中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权威:一、贪婪集权型,主要以王熙凤为代表;二、创新分权型,以贾探春、薛宝钗为代表。以下选取几个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作为贾氏企业的董事长,贾母一直以来推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贾母大胆放权给王熙凤,只帮忙不添乱;扶上马,送一程,作为贾母相中的职业经理人,王熙凤私心过重,雁过拔毛,但贾母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爱而知其恶,贾母的用人之道是择其大者。

  书中第13回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相当于一个短期的项目。她发现了宁国府有5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列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管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针对这些问题,王熙凤出色的表现了他的管理才能,开始制定规则,定岗定编、强化监管,并立即收到了效果,宁国府的内部环境也迅疾改变了。但是在贾母理丧时却权威不足,指挥失灵,显而易见,王熙凤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

  在红楼梦56回中,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贾探春鲜明地打出了她的改革旗号:“登利禄之场,处运筹治国,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 贾探春对她的改革相当自负,在她看来,既然经济改革的目的在利,那么打出背孔孟之道的旗号就是顺理成章的,很显然,贾探春对于改革的思考是直线式的。

  针对贾探春的改革,薛宝钗清醒地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 为了给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薛宝钗提出了配套的改革措施,在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也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

  薛宝钗针对贾探春的改革指出:“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实质上就是要以孔子的“义利观”对这场经济改革进行指导,防止改革滑向物欲横流的邪路,在薛宝钗的理念中,已基本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红楼梦》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你的企业是哪种?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